要么被AI帶上天堂,要么被AI推下地獄?


事實上,溫特森近期連續(xù)出了三本中文譯作,除了《人形愛情故事》這部長篇小說外,還有短篇小說集《河之夜界》以及專門討論人工智能的非虛構作品《十二字節(jié)》。在和《河之夜界》譯者于是閑聊時,我們都認為這三本書的寫作很可能是交織著進行的,因為其中有太多內容彼此映照,甚至某種程度上,我們可以把《十二字節(jié)》當成《人形愛情故事》一書的閱讀背景資料查閱庫。


《人形愛情故事》,作者: [英]珍妮特·溫特森,譯者: 楊揚,出品方: 新經典文化,出版社: 新星出版社,出版時間: 2024年6月。


而溫特森對于新科技的關注與探索也并非心血來潮,我們至少可以追溯到于2011年出版中譯本的《蘋果筆記本》。而事實上,溫特森在2009年閱讀了雷·庫茲韋爾的《奇點臨近》一書,書中對一個屬于超級智能機器的未來有著樂觀展望,在這之后溫特森開始長期追蹤和關注這個“未來”,她閱讀了大量《新科學家》和《連線》雜志以及各類科技文章和圖書。十幾年后,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三本書,但它們絕對不只是面向“未來”的,溫特森自身的歷史和文學功底,讓這些書更像是時間擺渡者,我們看向“未來”,借由的恰恰是歷史。


《蘋果筆記本》,作者: [英]珍妮特·溫特森,譯者: 余西,出版社: 新星出版社,出版時間: 2011年11月。


溫特森的表述充滿了流動性,并沒有絕對地將人工智能定義為“好”或者“不好”,“可控的”或是“可怕的”,她更多是呈現(xiàn)出在科技發(fā)展史中,那些影響人類生活重大發(fā)明的出現(xiàn)與更迭是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,以及未來可能帶我們走向哪里。在提升生產力的同時,進步也往往意味著付出一些代價。工業(yè)革命既是一次技術大提升,也是一個環(huán)境史的引爆點;與此同時,機器讓產量提升了25%,但工人工資只增加了5%,而當人們都離開鄉(xiāng)村,會發(fā)現(xiàn)自給自足的鄉(xiāng)村生活變得遙遠,城市里的一切都要花錢購買。新自由主義語境中的“進步”伴隨著剝削和新型的“貧困”,回過頭來我們還可以問一些更深遠的問題,人們變得更幸福、獨立和快樂了嗎?


不同于工業(yè)革命時代的發(fā)明,即蒸汽機、飛機、汽車、電視、電話等新工具,人工智能不會一直被當作工具使用,它的方向是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生命形式。在《十二字節(jié)》中,溫特森引用了《2001太空漫游》科技顧問之一的杰克·古德在1965年的一個表達——計算機或許將成為人類“最后的發(fā)明”。杰克·古德和數學家馬文·明斯基都曾指出,機器早晚能夠實現(xiàn)自治,可以自行設計出更好的機器,將人類的智慧遠遠甩在后面。“因此,如果超級智能機器足夠‘聽話’,始終愿意處在人類的控制之下,那么它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項發(fā)明?!惫诺略?0世紀80年代寫下了這樣的話。


《十二字節(jié)》,作者: [英]珍妮特·溫特森,譯者: 蘇十,出品方: 中科書院,出版社: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,出版時間: 2024年5月。


這段話似乎暗示了人工智能潛在的“不聽話”和“不可控性”,所以包括埃隆·馬斯克、比爾·蓋茨在內的一些頂級科技發(fā)燒友,都表達過對AI統(tǒng)治世界的可能性的擔憂,似乎人類要么就是被AI帶上天堂,要么就是被AI推下地獄。溫特森說,如此簡單的思維模式陳舊且無益。


AI能打破死亡的界限嗎?


當然,我們不用急著批判,人工智能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。在《人形愛情故事》中,“我”問出這樣的問題——我們的發(fā)展方向是什么?


“這要看你相信誰的故事,維克多說,或者說你愿意相信誰的故事。你知道,這些東西都是故事。我的選項有哪些?選項如下:人類將學會阻止和逆轉衰老過程,我們將擁有更加健康長壽的人生;我們仍舊是生物體,但成了更優(yōu)秀的生物體;除此之外,我們還能用智能植入裝置提高身體和心理素質,實現(xiàn)自身強化?;蛘撸捎谏矬w有局限性,我們將思想從其生物初始載體上傳,至少為一部分人消滅死亡?!?/p>


書中維克多的專業(yè)是機器學習和人體機能增進,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實驗室里教機器診斷人體狀態(tài)。他相信,人工智能會成為新的生命形式,這些生命形式也許會逐漸替換直至最終徹底取代生物生命。“當你不過是上傳的數據,你打算如何在晚飯前散步呢?”“我”問出了一個關于感受性的問題,得到的回答是:“我就用不著吃晚飯了”。這段對話帶出的問題或許是:肉身和思想可剝離,我們并不受制于自己寓居的這副形體。


《河之夜界》,作者: [英] 珍妮特·溫特森,譯者: 于是,出版社: 人民文學出版社,出版時間: 2024年8月。


在《河之夜界》中,人工智能把這種探索又往前推進了一步,書中有許多關于死亡的故事,而人工智能的存在似乎讓死亡的邊界都在被打破。在第一個故事《幻影APP》里,剛剛變成寡婦的“我”,因為人工智能此前對亡夫各種信息的瘋狂收集,包括聲音、生活和書寫習慣等等,以至于“我”完全被無形的亡夫包裹著,他依舊會發(fā)來信息安慰“我”別哭,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讓播放器放出自己生前最愛的那首歌,會告訴“我”餐柜里有黑皮諾葡萄酒,甚至還可以定時打來電話。生與死的界限被打破,如果只是看不到這具肉身,其他似乎一切如常的話,那到底該如何理解死亡?


但“人工智能將把人類帶往何處去”真的是溫特森想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嗎?還是,這或許是一個契機,讓我們重新檢視人類這個群體呢?我選擇后者。


人工智能就是人類自身的一面鏡子


我認為溫特森在這三本書里討論的問題非常多且復雜,它們盤織在一起,如同我們的實際生活,絕非單因、單果、單線條。但我仍試圖做一些拆解。


溫特森指出,在肉身之外人類有思想和靈魂,而機器和技術并不會擁有靈魂。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決定了我們的行為,技術服務于此,我們不用害怕它,而要思考如何利用它。一方面我們得明白,技術進步背后的資本運作,我們以為的“獨立”思考,其實只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觀點,我們只是錯把習慣當成了選擇。我們還很懶,喜歡輕松安逸的人生——我們喜歡被“告知”該思考什么,只要我們相信自己在自主思考就行。而我們同時得正視,歷史上許多技術進步對社會、心理和環(huán)境造成的巨大損傷,這背后關乎的是責任。在人類發(fā)展的歷史中,我們并沒有很好地與萬物共享資源,大多數人不愿分享,只為自己謀利。所以,即便人工智能再便捷,再能改變生物形態(tài),都不能真正地改變我們。如果人類依然是“暴力、貪婪、心胸狹隘、種族主義、性別歧視、父權至上,又常常很邪惡卑鄙的話,就算我們真能用指紋開啟車庫大門,或者跑得比獵豹還快,那又有什么意義呢?”


圖片

《2001太空漫游》劇照。


事實上,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經表現(xiàn)出了諸多偏見,人工智能不會產生偏見,它只是從數據庫里進行學習,數據庫里有什么,它就學習到什么。從這個角度說,人工智能就是人類自身的一面鏡子,它的傾向性是人類內在世界的真實反射。就像在《人形愛情故事》中,借由雪萊博士之口說出的這段話——“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,我們所有的弱點、虛榮、愚蠢、偏見、殘忍,當我們還帶著所有這些缺陷的時候,你真的想迎來強化人類、超級人類、上傳人類、永生人類?道德上,精神上,我們幾乎才剛剛離開海洋,爬上陸地。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你想要的未來?!?/p>


盡管人類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堪,但溫特森依然小心呵護著人類思想的精華,她也一再強調,身體的凋零不是我們的本質,喚醒靈魂才是每個人的使命,這樣我們就可以不懼死亡和腐朽,可以感受真與美,這也是人類與其他生物進行區(qū)分的重要依據。人才會受到煎熬,機器是不會的。比起科技的發(fā)展、技術的創(chuàng)新可以帶來的生命的延長,溫特森更在意的是人類思想史上那些珍貴的火花和美好善良的存在,這些比行進的組織和骨骼更重要,她帶著浪漫化的表達讀起來讓人動容:“但愿世上沒有嬰兒,沒有身體,獨留思想沉思真與美……雪萊說,他希望能把靈魂印在一塊巖石、一朵云,或者某個非人的形態(tài)上?!?/p>


而在讀到《十二字節(jié)》的末尾處,溫特森又回歸到了她最擅長的主題——愛。


一直以來,我覺得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從未離開這一主題。她認為提高智力無法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,正如科技也解決不了人類的困境。我們的缺陷根本與思考能力無關。我們的問題在于愛?!翱梢院敛豢鋸埖卣f,眼下我們面對的所有難題:戰(zhàn)爭、仇恨、分歧、民族主義、迫害、分割、短缺、匱乏,以及地球災難性的自我毀滅,都能夠被愛修補。”


讀到這里的時候,我瞬間找到了《十二字節(jié)》和《河之夜界》的呼應之處。在這部小說集里,我最喜歡的幾篇都是和愛有關的探討,在死亡來到之后,生者在他者無法覺知的時空里,感受著“分離”,他們看似疏離平靜,但那些悲傷卻因為愛如此動人又浪漫,它們流動著,卻又無法散去……這些情感和過去溫特森小說里所擅長的如烈酒般的濃情如此不同,它們溫柔雋永同樣有力量。


《我要快樂,不必正常》,作者: [英] 珍妮特·溫特森,譯者: 馮倩珠,出品方: 新經典文化,出版社: 北京聯(lián)合出版公司,出版時間: 2018年6月。


言及此,也到了文章的尾端。在開頭,我使用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入題,在結尾處,我同樣用溫特森使用過的但丁《神曲》第三部《天國篇》中的一句話收尾,或許再合適不過——“這愛撼太陽而動群星(L' 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'altre stelle)”。


撰文/姜妍

編輯/王銘博

校對/賈寧